- 两个月获得满意拆迁补偿,山东当...
- 【收案公告】凯诺行政律师团队介...
- 凯诺拆迁律师团队近期办案行程
- 凯诺律师团队近一周办案行程
- 【收案公告】凯诺律师介入海南某...
- 2024北京市凯诺律师事务所招贤纳士
- 凯诺拆迁律师团队办案行程
- 2024年凯诺律师事务所国庆放假通知
- 凯诺律师事务所中秋节放假通知
- 【收案公告】凯诺律师介入广元市...
电话:010-53359288
邮编:100071
E-mail:bjcls@163.com
江苏省2023年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要求,做好2023年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国控区域点位V类水比例达到考核要求,风险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7%,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90%以上,新增完成400个农村环境整治任务。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1.加强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针对纳入大气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涉镉等重金属排放企业,2023年底前,按规定实现颗粒物在线监测,并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控设备联网。结合望虞河沿岸受污染耕地深度调查及溯源分析成果,边排查边开展污染源整治工作,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及时推广总结经验做法,鼓励各地聚焦受污染耕地集中区域,开展以断源为目标的受污染耕地污染成因排查工作。(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粮食和储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强化建设项目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构建监管体制完善、责任机制明确、协调配合密切的土壤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坚持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统筹部署、综合施策、整体推进,严控新增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督促新、改、扩建项目落实“三同时”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3.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责任。按照生态环境部《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需要、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等因素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定期组织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的相关义务。加强重点监管单位搬迁、关闭拆除活动的监督。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根据《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开展自行监测。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及“回头看”工作,2022年新增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企业,应按照《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按照《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指南》要求,2023年底前至少完成1071家企业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鼓励工矿企业因地制宜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对重点区域实施防腐防渗改造,具备条件的,对物料、污水、废气管线进行架空建设和改造。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能源、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一行一策”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严格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审核,加强实施过程监督管理,建立项目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底前完成7个国家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针对源头管控成效不佳的项目,及时分析原因,开展整改和动态调整,保证项目综合成效。探索开展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模式,鼓励存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扩散的企业实施风险管控工程。(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二)加强农用地安全利用
6.严格拟开垦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结合《拟开垦为耕地的复垦土地及未利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南(试行)》要求,依法规范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把新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准入关。未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不得开垦为耕地。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工矿用地原则上不得复垦为食用农产品耕地。(省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各地要在3月底前制定2023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计划,明确行政区域内安全利用类耕地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的具体管控措施,以县或设区的市为单位全面推进落实,实现水稻、小麦、蔬菜等农用地安全利用措施全覆盖。强化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动态更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2023年底前,制定江苏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更新调整技术指南。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择优选用安全利用类耕地安全利用技术,全面落实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管控措施。加强粮食收储和流通环节监管,杜绝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粮食和储备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安全利用率核算预警机制,定期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建立工作季报制度,定期统计安全利用措施覆盖落实情况,每季度结束后5日内以设区市为单位统计上报省农业农村厅,12月初启动本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9.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3月底前完成高风险遗留地块的排查摸底工作,6月底前完成纳入台账的高风险遗留地块“两断三清”和残留物料、污染物处置工作以及落实暂不开发利用的高风险遗留地块制度性管控措施,12月底前完成所有具备调查条件的高风险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确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省生态环境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确定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各地应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和注销、撤销排污许可的信息,考虑行业、生产年限等因素,确定本行政区域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并动态更新。对优先监管地块清单中的地块,依法开展重点监测,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有污染扩散风险的,开展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且对周边目标产生影响的,要及时采取工程控制措施,阻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扩散。2023年底前落实风险管控的地块比例不少于本辖区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内地块数量的35%。(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11.加强敏感用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拟在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上开发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的,应当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居民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疗养院等项目选址时,应重点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以及周边土壤、地下水对项目的影响,评价分析项目所在地土壤、地下水环境状况是否满足项目用地需求。(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含农用地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建设用地)为重点,变更前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列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地块,根据供地时序,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严格污染地块用地准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严格控制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行业中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块用途,不宜将其规划为居民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疗养院等用地,可以用于拓展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在用地准入或办理土地供应手续前,涉及污染地块或者土地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应当征求生态环境部门意见,明确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不得办理相关用地审批手续。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优化土地开发和使用时序。合理安排土地供应和许可证发放的时序,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或者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应当后开发。对已经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周边存在污染地块的,应当依法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后再投入使用,防止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二次污染影响周边敏感目标。(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做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建立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工作预警机制。按照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方法》要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梳理行政区域内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纳入详细规划和供地管理的地块情况,确定核算基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核实核算基数内所有地块是否依据《土壤污染防治法》落实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并分别于2023年7月底和2024年1月底前将上半年和2023年度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基础信息台账报送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对发现存在违法违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各地应及时查漏补缺,依法落实整改,严守“住得安心”底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
16.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组织开展垃圾填埋场等重点污染源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动国家认定的一类、三类化工园区在今明两年内全部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详细调查评估,进一步排查分析污染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与修复方案,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试点。完成江苏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项目,初步掌握我省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住房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探索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理。推动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探索实施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推动落实环境准入、隐患排查、风险管控、修复等差别化环境管理要求。(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强化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指导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地下水污染渗漏排查,针对存在问题的设施,采取污染防渗改造措施。指导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地下水环境周边监测。(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19.推进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开展地下水监测井规范化整治,加强地下水环境风险排查及管控。针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国考点位中水质为IV和V类水的点位,按照“一井一策”原则持续开展排查,及时采取管控或治理措施,推进地下水环境质量达标。(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按照生态环境部《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估工作方案(修订)》要求,组织对2022年实施的443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开展成效自查评估,市级复核检查比例不低于整治村庄数量的20%。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以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为重点,2023年实施400个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指导各地加快推进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验收。(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水利厅、农业农村厅、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组织各地实施727个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项目,建立并动态更新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台账,持续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推动不正常设施整改,2023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到47%,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85%。指导县级政府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体系,明确牵头抓总、项目建设、长效运维具体负责部门,健全投入机制,强化驻地生态环境部门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监管。指导具备资源化利用条件地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对列入拆迁计划的村庄,通过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绿岛项目,运用收集转运等方式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强化治污设施非现场监管,会同电力部门运用电力大数据排查整治不正常运行或停运设施。组织对首批开展社会化治理试点工作的15个县(市、区)开展治理成效评估,对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授予“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示范县”,形成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广,并给予财政激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并逐步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新模式转变。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十四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的要求,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收运处置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收运处置能力不足的老旧设施。2023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乡镇(街道)占比原则上应分别不低于70%、50%、30%,全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乡镇(街道)达400个以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组织各地实施31条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对已完成治理的开展验收销号,国家监管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90%以上。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识别排查,动态更新清单,国家监管清单以外的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到60%。推进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国家试点项目,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审核-省级抽查”程序开展整治效果评估。(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24.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开展部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建设。开展千村万户百企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推广科学轮作或优化种植结构。落实《关于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化肥购买实名制试点。202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削减2%,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合理降低农药施用量。强化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推进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开展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推广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动农药购买实名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推进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工作,开展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2023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农药施用量较2020年削减1.5%,主要农作物病虫草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科技厅、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6.持续开展农田退水治理。印发农田退水治理典型案例,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退水治理。结合生态河道建设,在国考断面上游或附近规模化灌区具备条件的区域优先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统筹畜牧业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稳定生猪生产能力,推进家禽牛羊提质发展,打牢畜禽稳产保供基础。参照《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要求,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提高设施装备配套和整体建设水平,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继续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展联合检查认定。督促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非规模养殖密集区域因地制宜建设适度规模的绿岛项目,对畜禽粪污开展集中收集处理和利用。督促指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制定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于3月底前报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备案。推进万头以上猪场粪污处理设施、集中贮存区域安装视频监控,年底前安装率达到60%以上。2023年,全省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左右。(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8.持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控制水产养殖密度,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加强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指导。按照“事前报备、事中监管”的要求,完善养殖尾水排放信息登记备案制度,对地方备案制度实施情况开展常态化监督性检查。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监管,对规模养殖池塘排放尾水集中排放期监督性抽查监测。组织实施《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依法加大环境监管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池塘养殖尾水清塘期达标排放。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促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的通知》,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促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2023年,全省完成60.2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印发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指导各地逐步构建“自然村有堆放点,行政村有收储站,乡镇有收储中心、县有规模化利用企业”的收储利用体系,夯实秸秆综合利用基础。组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典型示范,在水环境敏感区域推进秸秆离田收储利用,推广离田打捆等减容技术,推行秸秆能源化、饲料化、材料化利用,积极培育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指导环太湖地区开展秸秆等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开展夏季、秋季秸秆禁烧专项巡查,杜绝露天焚烧。2023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达到95%以上。(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开展农药等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2023年全省涉农乡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全覆盖,涉农县(市、区)域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6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监测评价良好以上等级率达80%以上。强化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2023年试点县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供销社、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1.推进农膜回收处置。贯彻《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废旧农膜分类处置体系。推进回收网点与加工利用企业对接,组织开展超薄地膜联合执法检查。推广应用地膜减量替代技术和产品。建立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网络。2023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9%。(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科技厅、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厅、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强化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加强灌溉技术与农机、农艺、农技等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以及浅水勤灌、浅湿灌溉、湿润灌溉、控制灌溉等灌溉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灌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2023年全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
0.622。(省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33.完善法规标准体系。贯彻落实《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江苏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发挥好法规制度在治污攻坚中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加快推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技术规范》《建设用地非确定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指南》《农用地重点地块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等已发布地方标准应用,推进畜禽粪污还田环境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后期管理技术指南等地方标准出台,有力有效支撑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4.建立健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省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重点区域的土壤及地下水等协同监测。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及有关技术要求,组织开展国家网土壤重点风险监管点、基础点和背景点的监测工作。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2023年底前各地累计完成数量不低于重点监管单位总数的60%,确保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重点监管单位周边监测。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稳妥有序开展农用地重点地块监测工作。开展地下水国考点位的省级监测与评价,枯、平、丰水期各监测1次,上下半年各开展1次省控地下水点位例行监测与评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5.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在人口集中区、主要养殖区和种植区等,针对性布设水体、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并对点位进行动态调整。对日处理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规模池塘养殖尾水出水水质开展监督性抽测,对相关监测情况进行通报。对国家监管清单中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省级组织对透明度、溶解氧和氨氮3项指标开展不少于1次的例行监测。遴选8个县(市、区)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重点县,开展监测区选取和点位布设,推进监测区地面综合监测、地块调查和污染量评估分析,2023年完成3个监测区的地面综合监测和地块调查,初步确立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统计指标体系。推进太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超级站建设。(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6.强化部门联动监管和信息化管理。按照“统一地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进一步加强部门间信息共建共享,将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详细规划、土地供应、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与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状况等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督促相关责任主体将重点行业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等情况及时填报“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并上传报告、方案等材料。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从业单位信用管理,督促从业单位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从业单位和个人职业情况信用记录系统及时录入单位和个人业绩情况信息,引导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行业自律。(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7.强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报告质量管理。调查和效果评估报告的采样布点方案应组织专家论证。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效果评估的采样检测,由各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参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监督检查工作指南(试行)》要求,委托驻市环境监测中心或第三方机构采取必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控。(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8.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支撑。进一步优化调整我省生态环境系统科研基地建设,分层次、分领域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科研实力强的省生态环境系统重点实验室。结合土壤、地下水和农村污染防治方面的重大环境问题及技术需求,继续推动相关科研项目设立和成果产出。(省科技厅、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9.严格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定期组织开展执法培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法定义务落实情况、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情况、涉镉等重金属排污单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内容,严格查处偷排和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抽查巡检,强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遥感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发行为。(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开展试点示范建设
40.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进区(示范基地)建设,总结提炼基地核心区技术成果,完成基地示范区重金属低积累品种筛选以及土壤调理、重金属综合阻控等技术模式的运用,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模式,为全省大面积应用提供技术样板。(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1.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持续推进无锡梁溪区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完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化监管,推进土壤污染存量消除行动,推动解决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2.深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推进泰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一园一策”地下水环境调查,动态调整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完成富彤化学有限公司(南厂区)、泰兴锦汇化工有限公司源头管控试点,开展农业面源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探索创新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和技术模式。(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3.推进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常州市金坛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国家试点项目,持续开展小流域水文水质同步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田间观测试验,巩固农业源污染调查成果,编制优先治理区域清单,结合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结果,推进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建立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的横向机制和“省级牵头、市级推进、区县落实”的纵向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定期会商、评估督导,形成“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任务实施,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统筹资金保障
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将符合条件的源头管控重大工程及地块的监测、调查、风险管控等项目及时纳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积极申请中央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规范资金使用和拨付。鼓励各地选取稳妥可靠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项目,积极争取省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支持,开展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发挥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等政策引导效应,加强资金绩效管理,支持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省财政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厅、环保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科普宣传
综合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结合六五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环保宣传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普及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全社会保护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和有奖举报机制,引导社会有效监督。(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农业农村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督察考核
各地要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定期调度相关重点任务及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等刚性指标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突出问题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对污染问题严重、治理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进行严肃问责。(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 上一篇:河池市“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
- 下一篇: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