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发布日期:2024-09-23点击率:96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持续探索和创新实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一)1949-1978年,环境保护理念初步形成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孕育萌芽。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即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将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这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首次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79-2012年,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体系持续发展

  1979年,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六五”时期,环境保护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七五”时期,我国发布首个五年环境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环境保护成为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时期,我国提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将可持续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九五”时期,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十五”时期,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十一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比例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国家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作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强调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23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

  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状况逐步改善

  (一)环境保护投入跨越式增长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每年为25亿-30亿元,到80年代末期年度投资总额已超过100亿元。2022年,投资总额达9014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6.7倍,年均增长10.2%。其中,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72亿元,增长8.1倍,年均增长11.1%;当年完成环保验收工业项目环保投资2756亿元,增长7.2倍,年均增长10.5%。

  (二)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明显

  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多。我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个数474个,比2000年增加3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821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69.2%。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据最新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为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0%,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与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1.0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10.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加89.0亿立方米。据《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23年,全国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种草改良437.9万公顷,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800万公顷。

  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开始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土流失状况已经取得明显改善。2011-2023年,全国水土保持率从68.9%提高到72.6%,中度及以上侵蚀占比由53.0%下降到35.0%。

  湿地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截至2022年,我国共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

  荒漠化沙化治理成效显著。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四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截至2019年,荒漠化土地面积25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8万平方公里;与1999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0.0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5.5万平方公里。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据2021年《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资源保护成效显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江鱼类数量有所回升。

  三、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推进,减污治污成效日益彰显

  (一)主要污染物防治深入展开,排放总量有效降低

  我国自“九五”以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有效降低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九五”期间,首次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12项污染物指标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十五”期间,我国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6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提出控制目标。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4.3%和12.5%,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至10%。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2.9%、13.0%、18.0%和18.6%,超额完成控制目标。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3.8%、15.0%、25.5%和19.7%,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2023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2.0%、7.1%、2.2%、2.1%,排放情况好于“十四五”规划目标时序进度要求。

  (二)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十条”,提出了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重点行业整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等全面推行。

  “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明显增加,优良天数比例有所提高。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达到37微克/立方米,累计降低28.8%,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10.8个百分点。PM10、SO2、NO2、CO年均浓度均比2015年明显下降。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59.9%,比2015年提高30.5个百分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0%,比2015年提高5.8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2.5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以来,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国务院印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约3.0微克/立方米。

  (三)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水质改善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发布“水十条”,出台《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十三五”时期,地表水水质总体向好。与2015年相比,2020年地表水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由66%上升到83.4%,提高17.4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13.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9.7%下降到0.6%,下降了9.1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4.4个百分点。河流水质不断改善。2020年,长江干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质。海域海水水质保持平稳向好。2020年,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77.4%,比2016年上升4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以来,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向好,重点流域水质改善明显。2023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89.4%,比2020年上升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0.7%,与2020年基本持平。黄河流域水质首次由良好改善为优,海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松花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与2020年相比,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85.0%,提高7.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7.9%,降低1.5个百分点。

  (四)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2005年至2013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土壤污染防控。2016年,国务院印发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首个纲领性文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十三五”期末,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十四五”时期,我国继续坚持土壤污染风险管控。2023年,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

  (五)固体废物与新污染物防治不断加强

  危险废物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2022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6.8%,比2000年提高10.9个百分点。2022年,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为9444万吨,较“十三五”期末提高23.8%。

  固体废物零进口如期实现。2017年国务院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禁止洋垃圾入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2017-2020年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量约1亿吨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量由改革前2016年的2.6亿吨增加到2021年的3.8亿吨。

  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国务院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推动无废社会建设。2019年公布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将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总目标。

  新污染物治理迈出关键一步。党的二十大将开展新污染物治理作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新任务。2022年,国务院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2023年,启动新污染物治理试点示范,对14种类新污染物实施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淘汰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

  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

  (一)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方面,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22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72亿元,比2001年增长8.1倍。其中,燃气投资371亿元,增长3.5倍;集中供热投资517亿元,增长4.7倍;排水投资2677亿元,增长9.9倍;园林绿化投资1700亿元,增长8.4倍;市容环境卫生投资708亿元,增长11.3倍。另一方面,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高。2022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8.1%,比2000年提高63.8个百分点;供水普及率99.4%,提高35.5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98.1%,提高52.7个百分点;集中供热面积111.3亿平方米,增长9.0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0%,提高14.8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增长3.1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9%,比2001年提高41.7个百分点。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方面,农村清洁卫生状况持续改善。2023年,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5%以上。另一方面,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2022年,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为7792万平方米,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6.0倍。

  (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十四五”时期开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重要文件,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与上年持平。

  能源结构持续调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至2023年的55.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7.1%上升至2023年的26.4%,提高了19.3个百分点。2023年,全国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为15.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达到52%。

  (三)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累计降低43.8%,年均下降3.1%。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1980年的69.5%提升至2022年的73.2%,提升了3.7个百分点。

  绿色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占汽车总量1.8%,与2015年相比,保有量和占比分别增长7.4倍和提高1.4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以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迅猛。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041万辆,比“十三五”期末增长3.1倍,占汽车总量的6.1%,比“十三五”期末提高4.3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奋斗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持续奋斗,坚定不移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