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湖南发展共生种养 促进生态保护,助力农民增收
发布日期:2020-08-26点击率:668

  南方网讯(记者/陈伟峰)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大家对桑基鱼塘这种循环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较为熟悉。无独有偶,在湖南省,稻鸭养殖和虾稻共养等多种共生种养殖方式,同样开启了湖南粮食生产绿色升级的成功探索,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助力农户脱贫增收,推进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稻鸭米种植 米好鸭美味

  “集合——”随着村民一声吆喝,一群鸭子在绿油油的稻田里悉悉索索地穿梭,不一会儿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鲇鱼须镇高山村湖南吉娃米业有限公司的基地,这群可爱的鸭子就是稻鸭米种植的主角。

稻鸭米种植基地(陈伟峰 摄)

  湖南洞庭湖区自古以来就有养鸭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鸭在当地有着适宜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洞庭湖区位于北纬30度,自古就是优质籼稻种植区,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当稻遇到鸭,它们就成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据介绍,鸭喜欢吃昆虫以及水生动物。有数据显示,一只雏鸭一小时可以消灭86—99头害虫,这些害虫有稻飞虱、福寿螺等,种类达14种以上,鸭子的这种出色捕食能力是其他天敌难以企及的。由于鸭子不间断活动,除虫灭草,吃掉水稻部分黄叶,破坏了稻瘟、白叶枯、纹枯等病菌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寄主,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因此稻鸭田农药的施用量大幅减少。

  此外,鸭子的排泄物几乎全部排放到了稻田,能有效补充水稻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求。鸭子在水稻间运动,也具有增氧的效果。

稻田里成群结队的鸭子(陈伟峰 摄)

  吉娃米业在不断摸索中独创了网格化种植模式,把稻田用围栏隔出一个个网格,鸭子在限定的区域运动生长。龚文兵表示,一个网格面积为三亩地,共35-45只鸭子,鸭子多了虫和杂草不够吃,鸭子长不好,鸭子少了又不能够驱尽虫害。鸭子吃着足够的虫和杂草,每天充分地运动,鸭肉变得特别鲜美,现在田里的鸭子早已被预定抢购一空。

  据了解,该水稻生长时间较长,约为147天,在第7天时候放入雏鸭。鸭子成熟时间约为110天,当水稻抽穗时候,鸭子也刚好长成熟供销售,恰好避免鸭子吃稻谷。这样的最佳搭配,是鸭种和稻种的长时间摸索选择的结果。

  龚文兵算了一笔帐,稻鸭共生种植收入既有稻米又有鸭,每亩收入2960元,传统的种植方式每亩收入为840元,增收2120元。

  鲇鱼须镇党委书记易斌表示,该镇共有15个村居,村集体收入一般在5-10万左右,而湖南吉娃米业有限公司的基地所在的高山村村集体收入达30-40万。吉娃米业和该村40-50户贫困户实现了利益连接机制,为他们提供产业帮扶。

  吉娃米业把直播开到了田间地头,眼见为实的绿色种植场景让稻鸭米还在田里就被预定一空。2020年第一次直播,鸭田留胚大米、吉娃贡米就销售了5000余单50余吨。市场的追捧是引导农户开展大面积种植最大的动力。2019年公司参与种植的农户仅几十名,面积仅为800多亩,2020年已经有多名农户主动找到他们,预种植的农户将到2000多户。湖南稻鸭米的种植已经逐步在洞庭湖区推广开来。

  南县稻虾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稻田旁的小溪里,金之香南县稻虾米核心基地生产队队长周四喜正在捕捞小龙虾。

周四喜在捕捞小龙虾。(陈伟峰 摄)

  稻虾共生的模式让虾在稻中游,稻在虾田长。稻田为虾遮荫,为虾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虫等天然饵料,虾的排泄物和壳为稻施肥。为了保证小龙虾健康快乐地成长,有毒、有残留的农药和化肥被稻农主动放弃。相比普通稻田,稻虾生态种养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50%以上,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

  据介绍,湖南益阳市南县生态环境优越,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腐植质多,无工业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是种植高档绿色水稻的理想区域。境内江河密布、水网勾连、雨量充足,灌溉用水都来自长江中上游,水质充足良好。非常适宜稻虾生长。

稻虾产业基地(陈伟峰 摄)

  近些年来,南县积极整合“湘米工程”及稻田综合种养高产创建项目,共引进各地高档优质水稻品种34个,采用对比试验和大面积展示的方式,筛选出适合稻虾田的“桃湘优莉晶”“野香优航1573”等稻虾田高档优质稻品种。南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孔令强介绍,截止2020年,南县稻虾模式共种养殖面积58万亩,种养面积覆盖全县12个乡镇。

  南县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兴粮工程,加强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水产研究所、湖南水稻研究所合作,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稻虾种养技术服务体系,确保每个稻虾种养户技术指导全覆盖。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南县每年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有效改善了水质环境,增强了耕地地力,提高稻米品质,全县粮食产品优质率达到85%,农民种粮收益提高20%。

金之香稻米加工车间(陈伟峰 摄)

机械化的稻米加工(陈伟峰 摄)

  近三年来,南县引导全县劳动能力较强的5401户贫困户,自行种养稻虾11278亩,通过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年人均增收达到5000元;另外有3328名贫困户通过参加“农户——产业工人”培训后,被安排到稻虾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兴经营主体的稻虾基地从事劳务或管理工作,年人均增收10000元左右。而对于自身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人口,他们将自家稻田流转给大户经营,年户均保底分红达到2800元以上。

  据了解,目前该县稻虾种养亩产值可达6000元以上,纯利4000元以上,18000多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稻虾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来源:南方网   陈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