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专家观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从三方面发力
发布日期:2025-03-11点击率:70

  专家观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从三方面发力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在今年全国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前取得哪些成就?又该如何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环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清华大学教授陈吕军。

  中国环境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您认为近几年黄河流域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陈吕军:中国工程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近几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在生态保护方面,一是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统计,2019-2023年黄土高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86万平方公里,创造“水平沟+鱼鳞坑”立体种植模式,晋陕峡谷区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3.2%,较2018年提高11个百分点;陕西省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使粮食亩产提升30%,沟道侵蚀模数下降76%。二是水环境质量得到历史性改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2023年监测报告显示,干支流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三是水资源优化,建立了“四水四定”即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的刚性约束体系,2023年全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在534亿立方米以内,宁蒙灌区实施“水权转换”制度,农业节水效率提升40%。四是沙化治理成效显著,乌兰布和沙漠等关键“沙头”区域治理取得突破进展,黄河中游粗沙区流沙入黄控制技术获国际认可。

  在流域高质量发展方面,首先是能源转型,黄河流域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建设加速,风光发电占比预计2050年达80%,煤电碳排放下降97.3%。其次,新型产业体系构建方面,根据统计沿黄9省区高新技术产业2023年增加值占比达23.7,形成郑州-洛阳-西安科创走廊,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集群。第三是农业升级。河套灌区实施适水农业改造,盐渍化耕地减少51.66%,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推广至全流域。第四文化遗产创新活化,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立体展示体系,数字化复原11处重要遗址,山西运城首创“文化生态银行”,实现非遗项目年产值超20亿元。

  在制度创新示范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如,创新流域治理机制,建立“1+3+9”规划体系,即1个总规+3省协同规划+9省实施方案,实现跨区域统筹;首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体系,青海三江源GEP核算达4673亿元,为生态补偿提供量化依据;科技赋能监测体系,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布设2.3万个智能感知终端,黄河水利委员会数字孪生平台实现洪水预报精度提升至92%。

  经过多年的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形成了许多可推广的经验。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基于植被需水量动态调整生态修复类型(升级改造型、生态修复型、维持管护型)的“水-绿协同”修复模式,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乌兰布和沙漠“草方格+微生物固沙”的“沙头治理”技术已在撒哈拉地区应用,可推广至全球沙化区域;祁连山、黄河口等国家公园试点经验为生态敏感区保护提供范本。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黄河流域进行“水-能-粮”协同调控,通过古贤水库与小浪底联合调水调沙,下游河道平滩流量维持5000m?/s,为多目标水资源管理提供范例;沿黄城市积极进行煤化工生态化改造,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上海庙经济开发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碳达峰,经验可复制至传统工业区;部分沿黄城市实现文化经济融合,例如山西省“文化生态银行”通过非遗产业化激活文化遗产价值,适用于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富集地区进行经验复制。

  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保护制度创新经验。“草方格+微生物固沙”作为脆弱生态系统修复范式技术,已在撒哈拉地区推广应用;“四水四定”的刚性约束机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典范;五级(红、橙、黄、蓝、绿)生态预警体系动态评估生态空间变化,适用于大江大河生态风险防控;黄河流域的文化廊道建设,入选世界遗产委员会“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最佳实践”。

  中国环境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您认为针对黄河沿线的不同区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困点、难点?

  陈吕军: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自然禀赋、生态本底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差异化困点与系统性难点交织的复杂局面。

  上游区域(青藏高原至兰州)困点、难点是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冻融荒漠化加剧,三江源区冻融荒漠化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冰川退缩速率达年均10-15米,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高寒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成本高,亩均治理成本超万元,传统畜牧业转型缺乏替代产业支撑。二是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冲突,青海风光电基地建设导致高寒草甸退化,光伏板清洗耗水量占当地用水量12%。新能源开发与生态红线管控的空间冲突,跨省输电收益分配机制缺失。三是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甘南州畜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40%,但载畜量超载率达35%,草场沙化风险加剧。需建立“碳汇补偿+生态旅游”新型价值链,但牧民技能转换存在断层。

  中游区域(内蒙古至三门峡)困点难点是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首先表现在粗泥沙治理瓶颈,黄河中游粗泥沙(粒径>0.05mm)占比达63%,现有淤地坝库容淤满率达81%,新坝建设面临土地征用矛盾。淤地坝后续维护资金缺口达40亿元/年,工程性措施与自然修复协同不足。第二,煤基产业转型阵痛。晋陕蒙接壤区煤炭产业链贡献60%地方税收,但单位GDP能耗超全国均值2.3倍,存在传统煤基产业路径依赖。

  下游区域(郑州至入海口)困点、难点是城市群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冲突,主要有:首先,悬河风险持续累积,河南段河道年均淤高3-5厘米,700公里悬河段行洪能力下降至4000m?/s(设计标准11000m?/s)。滩区居民搬迁安置成本高,土地置换政策落地缓慢。其次,湿地生态系统萎缩,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面积较1950年代减少53%,淡水湿地盐碱化率达41%。生态补水与农业用水矛盾突出,现行水权交易未覆盖生态用水指标。最后,城市群同质化竞争,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在装备制造等领域重复建设率达65%,跨省要素流动行政壁垒未破除。

  总的来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破解“三重矛盾”,即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如能源“金三角”的转型;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如重工业减污降碳;水资源短缺与多目标需求的矛盾,如农业节水与生态补水。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2025年,黄河沿线城市在深入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陈吕军:基于流域整体性、差异性和前瞻性视,黄河沿线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空间管控优化。构建“三区四带”生态经济新格局。在上游保育区(青海、四川、甘肃段),建立国家公园群生态补偿2.0机制,将牧民草场承包权转化为生态管护股权,试点三江源冰川固碳量纳入CCER交易;实施“光伏+生态修复”工程,同步解决能源供给与地表植被恢复。在中游修复带(晋陕蒙核心区),启动“百万亩淤地坝2.0计划”,采用装配式透水坝体技术,提升单坝拦沙效率40%,缩短建设周期,同步配套碳汇林项目,实现每平方公里淤地坝区年碳汇量500吨。在下游优化区(豫鲁城市群),重点实施“悬河治理韧性提升工程”,在郑州至东营段建设数字孪生防洪系统,集成4万处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洪水演进模拟响应时间<30分钟。同步推进滩区居民“生态移民+技能再造”计划。

  二是,产业迭代升级,培育三大绿色增长极。包括上游清洁能源极,建成全球首个高原型“氢-储-输”一体化基地(青海海南州);中游循环经济极,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煤基固废(粉煤灰、煤矸石)全组分利用,形成300亿元级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提升资源化率,构建“矿山修复+光伏+碳捕集”三位一体园区;下游智造服务极,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开发盐碱地改良指标、湿地碳汇等衍生金融产品,创新“GEP质押贷款”工具,允许生态修复项目以预期生态价值获取前期融资。

  三是,文化赋能路径,打造三条国家级IP廊道。包括大河文明溯源廊道(青甘段),建设喇家遗址沉浸式考古公园,运用元宇宙技术复原4000年前齐家文化聚落,配套“黄河源”地理标志农产品体系;治黄科技展示廊道(豫鲁段),在郑州打造世界治水博物馆集群,动态演示从贾让“治河三策”到数字孪生技术的千年治黄史,开发水利工程研学课程;生态艺术体验廊道(河口段),举办黄河国际大地艺术节,邀请全球艺术家以退耕还湿地为画布创作,衍生“候鸟经济”主题民宿、观鸟摄影赛事等业态。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建议实施流域清洁能源低碳发展工程,重点包括: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推动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在中游内蒙古、宁夏几字湾地区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示范;持续推进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全链条布局清洁能源产业;深化煤炭产业绿色高效发展,严格控制新增煤电规模,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