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探析
发布日期:2023-10-09点击率:142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根据2023年7月发布的“中国生态保护硬核成绩单”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但必须正视的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保护工作依然面临挑战和困难。全社会应当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全社会应当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生态保护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健康和生活质量、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对自然世界的尊重和责任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普法宣传教育在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活动、建立生态保护教育体系、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定期进行评估与反馈四个方面,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整合资源,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体系。在当前国家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从宣传渠道、宣传机制、宣传内容三方面加强生态保护的法治宣传,提升全民环境保护意识。首先,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增加法治宣传渠道的覆盖面和深度。不同年龄和群体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渠道进行获取和参与,从而增强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同时,加强与环保、法治等相关公益组织和非政府机构合作,通过借助其专业知识和资源,共同推动生态法治宣传工作,进而更加全面和有效地推广生态法治的理念和价值观念。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和宣传机构应该密切关注不同渠道的反馈和互动情况,根据受众的需求和意见,不断优化宣传形式和内容,提高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其次,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法治宣传机制,明确宣传目标与定位,不断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和法治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为了确保宣传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宣传,引入专家指导和学者参与,并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和新媒体等渠道,可以实现宣传工作的全面推进和高效落地。此外,相关行政部门应当重视相关宣传平台的开设与放送,并不应以个人意志进行随意放送或停止,而是应当加强宣传的延续性与有效性,以达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进行。最后,提升宣传内容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引导公众关注和理解环境保护和法治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意识。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宣传策划和创新,关注受众需求,并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使宣传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宣传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定期进行创新和更新。紧跟时事热点,针对当前热议的环保问题,制作相关宣传内容,不断提升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关注受众反馈和需求,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宣传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强化教育,建立生态教育的长效机制。目前,要进一步将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企业法治教育以及社区居民培训计划中,普及生态保护的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识水平,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首先,强化生态普法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法治素养和责任感,推动青少年环保意识培养和生态法治建设。通过注重内容与方法的科学设计,克服教育过程中的挑战,促进生态普法教育在学校的开展,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在生态普法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将生态普法课程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为教师提供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此外,加强对生态普法教育教材的编写与整合,研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资源,并积极推动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其次,做好企业的生态保护的法治教育工作,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按照规范、合法的方式履行环境责任。通过组织企业环境保护实务培训和案例分析,向企业介绍环境保护的最佳实践、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帮助企业深入理解生态保护的法律要求和规范,提高对环境风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同时,做好企业内部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教育让员工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自身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此外,通过制定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和内部审核机制等,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最后,建立培训中心和技能培训项目,为公众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和知识支持。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培养公众的环保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更重要的是,培训中心应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形成强大的教学资源和专业支持体系,共同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此外,需要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对学员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和能力认证。根据评估结果,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以鼓励学员继续学习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结合实践,提升公众生态保护的参与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逐渐提高了环保意识并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活动中,因此,需要从构建互动平台、组建志愿团队、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三个方面提升公众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法治建设的参与度。首先,搭建互动平台与参与机制,促进公众与政府、相关机构之间的有效互动,共建广泛参与的环境法治宣传网络。通过定期发布互动活动和话题讨论,引导公众进行学习和交流,促进公众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提高环境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为了确保互动平台能够及时回应公众提出的咨询和举报需求,应当设立在线咨询通道,专门指派人员负责解答公众的法律法规和环保相关问题,为公众提供权威的法律解读和环保知识,增强公众对宣传内容的可信度和认可度。其次,组建环保志愿者团队,鼓励其他居民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志愿者团队通过宣传、活动策划和示范行动,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共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社区。同时,主动行动和示范效应有助于凝聚起公众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此外,政府、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和引导环保志愿者团队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确保志愿者团队能够顺利发挥作用。最后,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公开平台,将环境监测数据与公众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环境信息,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传统环境监测相对集中和专业,通过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测,可以扩大监测的范围和精度,提高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公众也能够通过平台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及时掌握自己所在区域环境的状况,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治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建立起一种共同推动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

  加强监督,明确生态保护教育的反馈机制。当前,加强生态普法教育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素养,还能够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形成合力。因此,可以通过健全监督机制、搭建沟通渠道以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三方面,来促进生态普法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有效实施,确保公众对环保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效果。首先,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监督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过程中的问题。监督是保障生态普法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为此,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和监督网络,明确监督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其中,监督机构可以由政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多方共同组成,形成合力。监督网络则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在线监督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生态普法教育的全程监测和实时监控。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更加高效地监督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其次,明确反馈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反馈机制的建立是确保监督工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并采取相应行动的前提。为此,应建立生态普法教育的反馈渠道,包括受教育者、监督机构和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受教育者可以通过举报、投诉或参与评价等方式向监督机构提供反馈信息,监督机构则应建立专门的接收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收到反馈的问题,并向投诉者提供反馈结果。同时,教育者也应主动与监督机构保持沟通,接受监督指导,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确保生态普法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建立全国范围的环境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级监督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监督效能。在平台建设之前,需要明确统一的信息共享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各级监管部门能够按照同一标准进行信息录入和共享,方便系统的数据整合和利用。同时,各级监管部门需要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执法信息的录入和整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录入过程中,可以将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并为不同部门之间建立数据接口,方便数据交换和共享。此外,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确保监管部门的执法权威性和公信力。(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徐乐榆)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