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友:加快实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覆盖
发布日期:2024-06-21点击率:570

  转自:中国环境网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是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是新质生产力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6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简称卫星中心)主任吴季友在第十五次生态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上这样表示。

  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为核心,抓好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近年来,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创新聚能、拓展应用,正在更好地融入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吴季友表示,卫星中心提出的卫星、塔基、无人机、走航车等多手段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是落实天空地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通过装备协同、数据协同、应用协同,可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由点上向面上、向立体发展,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我们在内蒙古棋盘井区域开展大气环境多手段协同立体遥感监测应用实践,实现了及时、精准发现污染要害问题,通过靶向治理,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治污成效。”吴季友介绍,卫星中心还开展了生态多手段协同立体遥感监测应用实践,在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实现了对重点区域、重点目标的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监测能力。

  近年来,遥感技术迅猛发展显著推动了遥感监测能力提升,卫星中心技术研究、装备研发等方面不断突破,改变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式,创新了“遥感+APP”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模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数据保障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谈及未来发展,吴季友认为新时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以有力支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根本目标,创新驱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实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全地域、全领域、全要素覆盖。他指出,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实施重大工程为契机,加快健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网络。加大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的研制,推进“双碳”立体遥感监测网络建设,建立生态遥感解译和质控基地,并在重点保护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布设塔基、无人机、走航车等遥感监测基础设施,形成应用示范,推动在全国推广应用。

  二是以衡量美丽中国“颜值”为目标,加快实现遥感监测业务全覆盖。全范围、大尺度、图像清晰、数据客观准确的监测结果是助力衡量美丽中国“颜值”的关键。进一步充分发挥遥感技术优势,统筹地面监测能力,构建覆盖全国可对生态、水、大气等进行全方位监测的遥感监测体系,开展范围、时间、频次稳定的业务。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遥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发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标准规范。

  三是以支撑管理需求为重点,全面提升遥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拓展卫星数据资源、加强生态参数遥感产品生产,开展沙尘天气、大气污染高值区、秸秆焚烧火点、工业热源小时级高频次遥感监测。开展城乡黑臭水体、入海河流总氮污染量、饮用水水源地、违规地块、固体废物遥感监测。强化遥感技术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排污口排查整治、水源地精准执法的应用。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加快推进卫星载荷研发,探索高光谱、雷达、红外载荷的共性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稳步推进产品体系和产品算法研发。集中攻克卫星、无人机、塔基、走航车等多手段协同立体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积极开展全球碳遥感监测、国家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面向昆蒙框架的生物多样性立体监测评估技术等重大研究。推进遥感专用设备国产化,加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集成化、智能化设备装备自主研发。

  五是强化央地统筹和多元参与,构建遥感监测工作新格局。在国家层面,充分发挥卫星中心“国家队”优势和能力,做好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顶层设计。在地方层面,各地加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力量,逐步开展业务应用,积极培养遥感监测技术人才。与科研院所、高校形成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境遥感应用水平。此外,鼓励社会资本发射和运营环境遥感卫星,投资遥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遥感监测应用服务,培育壮大遥感产业和市场,形成国家、地方和社会资本共担共享新局面,实现全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