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超大城市如何实现从全面达标到深度治理?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五年蝶变之路
发布日期:2025-04-02点击率:10

  超大城市如何实现从全面达标到深度治理?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五年蝶变之路

  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上,“北京蓝”始终是最赏心悦目的章节。从雾霾围城到晴空如洗,从应急管控到长效治理,北京用十余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城市半个世纪的治污之路。

  如今,这座千年古都正以“绣花功夫”深耕大气污染治理,用科技赋能环境监管,让蓝天白云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为超大城市实现从全面达标到深度治理贡献“北京方案”。

  破局之战:从“艰难爬坡”到“全面达标”

  2022年1月4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2021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大气污染物6项指标首次同步达到国家标准,这是自2013年国家发布新版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而就在此前,《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左右。“十四五”开局之年就站到了全面达标线上,这着实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纵观全面达标之前,北京一直处于“哪个大气指标严重就重点治理哪个、哪个环节问题多就治理哪里”的艰难“爬坡期”。那么,2021年是如何突出“重围”的呢?

  在众多治理举措中,“源解析”当数开道利剑。

  回到2013年,当时北京PM2.5年均浓度高达89.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约1.5倍。人们曾一度“谈霾色变”,而开展PM2.5源解析,是“解剖大气”,查找“病根”,“重疴下猛药”的关键举措。

  2014年,北京开展了首轮PM2.5源解析,4年之后又开展了第二轮源解析。两轮源解析精准锁定“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等“群居”“巨污霸”,为此北京前后共实施了近百项治理措施,同时结合污染物的区域传输特征,把防治策略融入到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之中。

  在两轮“源解析”引导下,全市励精图治,压实责任,一茬接一茬地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8微克,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此时,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纳入“实践案例”,但这个结果与国家35微克/立方米达标线相比,还在“围城”之中。

  为冲出“围城”,2021年,实施“十四五”的第一年、举办冬奥会的前夕,北京开展了第三轮“源解析”。结果显示,本地排放近六成,区域传输占四成,进一步锁定“柴油车、溶剂使用、汽修服务、道路及施工扬尘、石油化工及水泥建材”等重点治理目标,为更进一步精准治污装上了“瞄准镜”。蓝天保卫战当年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空气质量实现全面达标,优良天数288天,比2013年增加112天,胜利突围。这个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在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攻坚之策:“3+3+3”治理体系锻造“常态蓝”

  “目前的达标还不是高水平的达标,也不是很稳固的达标,我们不能懈怠”。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言人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无法毕其功于一役,需久久为功。”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的近五年间,北京通过深化“一微克”行动,构筑并深入推进“3+3+3”蓝天保卫战治理体系,2021年实现全面达标、2022年奉献“冬奥蓝”、2024年触摸“常态蓝”,空气质量连续四年稳定达标,以“绣花功夫”做了大量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的治理工作。

  “3+3+3”之“三个协同增效”,在思路与举措上较好地解决了大气污染系统治理问题。通过实施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协同、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治理,从根源上破解了多种污染物“同根同源”“连锁反应”问题,是推动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重要举措。

  通过2021年、2022年的接续治理,到2023年,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3万余吨,汽柴油消费量由2019年的660万吨降至530万吨,实现降碳300余万吨,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分别减排两万和一万吨左右。

  在协同增效政策催生下,2024年,一大批绿色低碳企业应声而起。朝阳区、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分别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和园区试点;北京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华丽变身为丰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落地大兴区,京津冀区域30余家企业约16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签发碳减排量约1800吨。

  “3+3+3”之“三监联动”,北京“十四五”期间在全国首创的“监管—监测—监察”三监联动大模型,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模型充分运用传感器、物联网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构建“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新一代监测体系,对全市移动源、VOCs、扬尘源等各类污染源实施“天罗地网”式的实时监测与慧能研判,实现“监测一张网、结果一张图、问题一张单”可视化集成,快速、准确、有效支撑污染源综合分析和监管。仅2024年就发现抓取和推送各类环境问题线索万余条。

  “这个东西贼利害,看得清、抓得牢、打得准,让我躲不开、溜不成、赖不掉,我换了新能源车后,它就不再盯我了。”曾因1年内在北京区域11次检测不合格而被罚的大货车车主刘某对此体会很深。

  “3+3+3”之“三个减排”,在减少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以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贯穿始终,前4年累计推广新能源车287万辆,2024年全市机械新能源化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累计评定“绿牌”企业近500家;完成远郊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近9万户。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屋顶和跑道太阳能发电系统、混合空调系统、一体化运维平台”五大节能方法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分享;在全市十余个大型施工场地推广应用的“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得到企业与市民的一致好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环境综合整治后成为中外游客畅游美丽北京的网红打卡地……“三个减排”硕果累累,这方面的案例举不胜举。

  奋进之路:在从“1”到“0.1”的深度治理中开启新篇

  “2025年要实施‘0.1微克’行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谢金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时间结点上,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深度治理中砥砺奋进。”

  今年1月份北京市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5年要实施“0.1微克”行动。同月,印发实施《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2025年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目标。

  从2018年提出“一微克”行动,到2025年实施“0.1微克”行动,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扎实迈进。

  “从‘一微克’到‘0.1微克’的转变,变的是精准度和要求,不变的是我们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谢金开表示,“现阶段我们重点治理的除了移动源、扬尘源,就是点多面广的生活源,而这部分恰恰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污染源头是零散的,没有办法通过一个主管部门来统一管辖,这也是最考验精细化治理水平的。”

  把减排的触角伸得更深更细。在“0.1微克”行动的高要求下,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该怎么做?

  “减排依旧是硬道理,根本上就是要持续挖掘减排空间,一以贯之地实施好现有的措施和办法,在某些领域寻求根本性变革。”谢金开说。

  移动源目前仍是北京本地最大的污染来源,今年将用好政策激励作用,继续加大新能源车的推广力度,研究制定相关计划并组织实施,力争2025年注册登记汽车中新能源车的比例达到50%。

  在管理减排方面,抓好企业创绿提级,目前全市绿色企业数量占比15%,今年的目标是提升到30%。同时,针对市级以上的企业园区,把最低的D级企业清零。

  “在低浓度阶段进一步减排,需要把减排触角伸得更深入、更细致,在科技助力的条件下做到更精准,同时也得依靠区域协同共治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谢金开表示,希望广大市民都能选择更绿色更节能的生活方式,助力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向前迈进。

  从“APEC蓝”到“冬奥蓝”,从“全面达标”到“常态保持”,北京用治污实践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首善担当。当PM2.5治理进入“0.1微克”时代,绿色北京战略在持续加速。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剑指50%,减污降碳创新试点持续扩容,智慧环保体系迭代升级。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北京正以“每微克必争”的韧劲,书写着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答卷。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