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律师网—北京环保律师—北京凯诺律师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法律热线:
010-53359288 / 18601155977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强化空气质量改善与碳减排协同监测评估
发布日期:2025-03-12点击率:40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挂职)张兴赢向记者表示:“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特征,空气质量改善与碳减排天然具有协同属性。”他表示,更高质量地开展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监测评估工作,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指标体系,客观衡量各地区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状况,对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家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已有1734个国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1.2万个区县-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共建的204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在排放监测方面,全国超2.5万家涉气重点企业已被强制要求开展废气在线监测,但仅有火电、钢铁等部分行业的企业在进行温室气体监测试点。

  对此,张兴赢建议,统筹推进一体化监测能力建设。他认为,在现有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提升高精度监测网络建设水平,增加温室气体监测功能,以形成地面碳污协同观测能力。要加强立体监测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卫星监测、地面校验以及移动观测。此外,还应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要生态屏障、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海湾协同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并逐步推行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试点工作,利用固定源在线监测、低空立体校核观测等手段开展核算校验及动态排放监测。同时,拓展跨行业数据来源,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交通运输、水利、气象等领域的监测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标准化和互联互通。

  要提质增效,科学强化多维度协同评估。他提出,持续创新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完善多源数据整合与动态更新机制,运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同化反演技术提升融合排放清单时空分辨率,探索构建近实时融合排放清单。开展多维数据挖掘与评估,在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减排协同效益等方面进行多维分析,评估减排措施及政策实施的效益和潜在短板。加强协同治理监测评估模型开发与应用,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空气质量改善与碳减排协同效应评估模型,耦合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开展治理效果的近实时监测、预警和路径优化。

  要目标引领,支撑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等相关文件规范基础上,细化国家层面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统一的空气质量改善与碳减排协同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增加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综合指数以及分级指标。优化协同治理过程动态反馈机制,突破单一管理目标限制,实施减污降碳协同优化,运用过程跟踪监测评估手段,对减排措施、策略以及路径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强化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支撑作用,将评估结果运用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环评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应急、年度减排指标制定等工作。

  要协同创新,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监测评估政策法规支撑,制定专项政策、法规或条例,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监测评估明确纳入法律框架内,构建从监测到决策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同时深化协同治理政策体系建设,将监测评估融入协同政策法规编制过程、治理制度措施创新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多类型政策试点工作。综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开展降碳减污多维协同的基础科学研究,梯度培养减污降碳监测评估人才队伍。

  来源:中国气象报